生物技术教研室隶属于正规外围买球十大平台生命科学学院,目前设有生物技术、应用生物科学、化学生物学三个本科专业,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微生物学四个硕士点研究生招生。
教研室现有在职教师14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5人,实验师2人;博士9人,硕士5人。高级职称的人员100%参加科研与教学工作。教学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科研能力较强,是一个充满活力、不断发展的教学科研团队。
生物技术教研室具有较强的开展生物技术相关专业和学科教学、实验和生产实习的综合实力,主要承担本科生、研究生不同层次的《普通生物学》、《植物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学》、《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与酶工程》、《基因组学》、《生物技术制药》、《药理学》、《毒理学》、《植物组织培养》、《专业英语》《野生植物驯化与栽培技术》、《植物组织培养与工厂化育苗》、《应用微生物学》、《药食用真菌驯化和栽培与加工》等30余门课程的教学和实践,主要面向生物技术、应用生物科学、化学生物学、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食品科学等多个专业开设相关的专业课程。同时还支撑着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微生物学4个硕士点的研究生培养工作,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本科和硕士毕业生,
生物技术教研室包括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基因工程实验室、发酵工程实验室、遗传育种实验室、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和生物产品制备实验室等,现有10万元以上的大型设备10台(件)以上,设备先进,配套完善,资源共享,开放服务,鼓励创新的实验教学环境,能充分保障实验室科研发展的各项需求。
生物技术教研室成员主持并完成了大量的科研项目,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十三五重点研发课题、云南省科技厅重点研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项目等省部级项目14项,厅局级及校级项目多项。在树木形态建成的分子调控及良种繁殖技术、竹类植物生长过程中的解剖发育与激素、糖分运输和代谢研究、石漠化及尾矿等极端环境资源微生物的开发与应用、植物-微生物的互作机制、食药用真菌的开发与研究、农林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优良新品种与高效生产技术、逆境生理和分子生物学、植物分子生物学、药物研发、生物物理等科研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教研室成员主编出版《铁皮石斛的功效》专著,参编云南省十三五规划教材《资源真菌学》,已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14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申报云南箭竹新品种权“云鲜1号”1个;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主要发表于PNAS、Redox Biology、Plant Cell Rep、Natural Product Research、Russian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Scientific Reports、Brazilian Journal of Botany、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Horticultural Science、Journal of Wood Scie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等期刊。
生物技术教研室积极承担教研项目及科研团队的建设。完成《分子生物学》省级精品课程、《微生物发酵工程》校级重点课程建设等多项教学项目,何承忠教授做为云南省第十五批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带领教研室成员积极建设云南省高校林下生物资源保护及利用科技创新团队、云南省高校林木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工作,为林木生物技术的应用与林下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奠定了科学基础。